精選好文

熊果素介紹

 

文 ∕ 啟動生技研發部 踢小編
校閱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莊哲仁博士

 

★市面上眾多美白產品裡面常常可以看到熊果素(Arbutin),熊果素就是由一種叫做熊果的植物萃取出來的成分,這篇文章就為大家介紹熊果素和它的常見用途。

 

★熊果(學名:Arctostaphylos uva-ursi),別稱「熊葡萄」、「熊莓」,是杜鵑花科熊果屬的一種植物。市面上的美白產品中添加的β-熊果素(β-arbutin),是萃取自熊果的葉片,經研究發現β-熊果素具有抑制酪胺酸酶的效果,可以抑制皮膚裡黑色素的產生,而在商業用途上就常常被當作美白成分添加在保養品裡面。

 

熊果素小知識:

 

熊果素主要有三種不同的結構,分別為α-熊果素(α-Arbutin)β-熊果素(β-Arbutin)D-熊果素(D-Arbutin or Deoxy-Arbutin)

 

  • α-熊果素:使用合成的方式將對苯二酚(Hydroquinone)進行醣基化所得到的化學成分,研究發現α-熊果素也同樣具有抑制酪胺酸酶的能力,抑制B16黑色素瘤細胞的IC50是48 mM,而天然萃取的β-熊果素的IC50是4.8 mM,因此α-熊果素抑制酪胺酸酶的能力大約是β-熊果素的10倍。[參考資料1]

 

  • β-熊果素:是三種熊果素中最早被發現的化學成分,從熊果的葉片中萃取並分離出來的化學成分,經研究發現可以抑制酪胺酸酶的活性,進而減少皮膚裡黑色素的產生。[參考資料2、3]

 

  • D-熊果素:將β-熊果素的醣基去除氫氧基團就可以得到D-熊果素,也具有抑制酪胺酸酶的能力。但是D-熊果素對於酸鹼值變化的穩定度較差,在pH 5及pH 6的水溶液環境會部分被降解成對苯二酚,對苯二酚是一種處方用藥,適應症主要為去除斑點、減少黑色素的產生,需由皮膚科醫師來斟酌決定使用劑量,過量的話會對皮膚有嚴重刺激性。而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美白產品的酸鹼值介於pH 5~6.5之間,原因是這類產品的酸鹼值與皮膚酸鹼值較相近,消費者使用後也較不容易產生皮膚刺激性。基於上述原因,故不建議將D-熊果素添加在保養品裡面。(原文:Rate of HQ formation at pH 6 per hour is 0.02 % and at pH 5 0.2 % per hour.)。[參考資料4]

 

市面上的美白產品,其成份表如果列出添加「植物萃取熊果素」、「天然成分熊果素」、「植萃熊果素」等相關字眼,那就表示這個美白產品使用的是β-熊果素(β-Arbutin)。或是某些產品僅標示熊果素或其英文Arbutin,依照INCI的共識,這個產品添加的應該就是β-熊果素。

 

熊果的主要特徵:

 

  1. 熊果是匍匐性的小型灌木,植株高度大部分約5~30公分。
  2. 花小,呈白色或粉紅色,花期為每年的三月至六月。
  3. 葉片互生,呈綠色,質地硬且厚。
  4. 老莖呈褐色,嫩莖呈綠色。
  5. 果實呈鮮紅色的漿果。

 

圖一、熊果近照(紅色為熊果的果實、綠色為葉片)

圖二、熊果遠照(可看到叢生的熊果果實)

 

熊果素目前的應用領域及未來可發展的用途:

 

  1. 作為美白成分:現今台灣衛福部的規定,核准使用的美白成分有13種,熊果素為其中之一。但是熊果素的使用限量為7%且製品中所含之不純物Hydroquinone應在20 ppm以下。
  2. 帕金森氏症的研究:熊果素可用來預防帕金森氏症相關的粒線體功能障礙,在2019年08月於NeuroMolecular Medicine期刊報導一篇研究文獻,研究表明熊果素在體外和體內均對帕金森氏症具有良好的神經保護作用,研究的結論也提到熊果素在未來也許能作為帕金森氏症的有效治療劑。[參考資料5]

 

結論:

 

  1. 建議消費者對於任何保養品都應該適度的使用,即便這個成分已被證實相對安全也是如此。
  2. 隨著科學研究的進展,會發現相同的化學成分除了原先使用的領域之外,還有更多不同的用途,或許有天人類會發現一直以來被我們忽視的某種成分,應用到不同領域會有非常驚人的效果。

 

★參考資料:

 

  1. Masataka Funayama., et al., “Effects of α- and β-Arbutin on Activity of Tyrosinases from Mushroom and Mouse Melanoma”. Bioscience, Biotechnology, and Biochemistry, 1995.
  2. Antonio Garcia-Jimenez., et al., “Action of tyrosinase on alpha and beta-arbutin: A kinetic study”. PLOS ONE, 2017.
  3. Hangyu Zhou., et al., “Chemical and Biocatalytic Routes to Arbutin”. Molecules, 2019.
  4. “Opinion on desoxyarbutin – Tetrahydropyranyloxy Phenol”.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Consumer Safety, 2015.
  5. Yaqi Ding., et al., “α-Arbutin Protects Against Parkinson’s Disease-Associated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n Vitro and In Vivo”. NeuroMolecular Medicine, 2019.

精選好文